立足需求多元化 培养技术人才助力蒙阴高质量发展 -米乐平台
编者按:创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这是事关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临沂蒙阴围绕如何办人民满意教育,全县上下一盘棋,外引内拓强根基,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转型、全环境立德树人探索了有效路径。鲁网临沂联合蒙阴县委宣传部、蒙阴教体局,通过走访教育发展亲历者,共同解读新时代教育变革的蒙阴路径。
鲁网11月23日讯(记者 付康 通讯员 冯梅 刘玉峰) 走进蒙阴县智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图书综合楼,与楼前广场的“奋进”雕塑交相呼应。雕塑顶部明珠闪耀,寓意蒙阴县智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蒸蒸日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力前行,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健康校园、运动校园及和谐校园。
让学生成人成才是学校的第一目标
学校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并依托当地及省内外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技能型人才,为高职院校输送优质生源。
学校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成立了30多个特色社团,让学生的每一个爱好、每一项特长都有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通过设立劳动课、实训课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在劳动过程中塑造品格。
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学校先后与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临沂临工重托机械有限公司、山东东蒙企业集团公司、山东华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蒙阴广汇建材有限公司、淄博普莱瑞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深度综合性校企合作模式。
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学院),拟2024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2000平米的蒙阴特产馆、直播间等场所。
图书教研综合楼、实训楼的启用,为学生提供了宽敞的读书场所、完善的实训设备,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为学校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为学生参加职教高考技能考试和实训操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学生技能学习场所与工位不足的问题,同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场地。努力实现学校和企业推动“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共建共享,共同育人。
积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蒙阴的经济模式和社会需求已经有了较大变化。学校积极作为,立足当前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按照省考试标准,对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航空、护理专业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并增加专业实训操作课课时,为学生技能训练和测试打好基础。
在蒙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蒙阴县智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设机械制造、电器设备、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护理、会计事务、电商、旅游服务与管理、幼儿保育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10个专业。
学校将进一步与济南科明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进vr虚拟现实技术,计划首先在机械、电气和汽修专业课《机械制图》中开展vr教学,未来将逐步推广到所有专业课程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
计划到2025年,蒙阴县智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力求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把6个专业建设成省示范性专业,3个优势专业进入省市品牌专业;努力争创省文明校园,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品牌、高水平的中等职业省示范校。
济临协作助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今年3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济南—临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济临经济协作区建设正式提上日程,蒙阴作为落实济临经济协作区的主阵地,助推蒙阴县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蒙阴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政策红利期。
乘着济临协作的东风,蒙阴县教体局与天桥区教体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蒙阴智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县里唯一一所中职学校与济南市旅游学校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对口帮扶,将借助济南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做强学校的旅游专业。学校也与临沂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德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三二连读合作办学模式。
蒙阴县智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推进与人社部门管理的技能培训机构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师资、培训场所、设施、考试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学校集中职教育、电大成人教育、社会培训教育于一体,面向全社会进行学历提升,另外开设基层干部学历提升班,基层干部将课本上的问题与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与老师进行交流,积极为乡村振兴服务。
据蒙阴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公涛介绍,下一步将鼓励企业主动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在县规模以上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