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做好科研创新 泰安榜样申卫星创新工作室推动泰山生物多样性发展 -米乐平台

2022-11-09 13:35:23 来源:鲁网

  鲁网11月9日讯(记者 张明振)  成立于2012年9月的申卫星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20人,多年来立足保护泰山,以森林健康为中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古树保护等方面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了解,申卫星创新工作室的“泰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填补了泰山作为世界遗产地而没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空白;构建的“空天地”松材线虫病防控监管平台,根本性地控制住了疫情;编辑出版《泰山鸟类图志》《泰山昆虫图志》等7部专著,调查统计泰山昆虫种类超过2000种,新纪录种类达900余种。近日,山东省总工会公布2022年度山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评选结果,泰安市泰山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申卫星创新工作室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精准防控松材线虫病  泰山“精准防控”治理经验推广全国

  2018年,泰山林场与城区交界处发现松材线虫病。“泰山的价值有多高,我们的责任就有多大。”创新工作室主任申卫星告诉记者,面对松材线虫病危害大、传播快、拔除难、预防难、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周边地区疫情多发甚至失控的不利形势,创新工作室制定了“以清理病死松树为核心,结合媒介昆虫防治、古树名木预防、检疫封锁、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将泰山林场松林划为发生区、缓冲区和预防区,分类施策,科学除治。

微信图片_20221108163227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不仅无药可治,还能通过松褐天牛迅速传播。为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创新工作室通过和院士工作站合作沟通,构建了“空天地”松材线虫病防控监管平台,实施以“精细林地清理、精细伐桩封闭、精准定位到每一株死树”为主要的精准除治模式,研发了“松材线虫病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效纳米农药、小型化疫木粉碎机等急需产品,根本性地控制了疫情,守住了9.2万亩泰山松林,“拔除疫点”和“打造全国标杆”目标取得初步成果,泰山“精准防控”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松材线虫病信息化管理平台’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图像识别和互联网技术开发的,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伐桩上面的二维码了解每棵树的调查、枝干运输、枝干处理信息,又能在网页端迅速确定疫木位置,掌握疫区边界和疫木数量的变化。”申卫星介绍,泰山景区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8195株,其中古松1937株,为保护好古松不受松材线虫的侵害,每年都会对景区内的古松及其周围100米范围内的松树注射甲维盐进行预防性保护,并在每株古松上悬挂驱避剂,减少天牛和小蠹虫的侵染危害。在创新工作室成员的不断努力下,松材线虫致死松树的数量大幅下降,2021年至今尚未发现疫情,原疫情未扩散,新疫情未侵入。  

  创新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就是保护泰山,近年来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泰山森林主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利用”确定了生物防治的主体地位,为实现连续34年“有虫不成灾”、连续14年“将美国白蛾挡在景区之外”奠定了基础;“人工繁殖粒肩天牛花绒寄甲及防治锈色粒肩天牛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总结推广“三通六防”古树养护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泰山18195株古树名木。

  “森林病虫害防治,尤其是松材线虫病防治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申卫星说,创新工作室将以生态管理为根本,增设检疫检查站,扩大检疫队伍,开展好各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泰山森林资源安全。  

  原地培育特有植物 推动泰山生物多样性  

  在泰山后石坞一处海拔1000多米的山崖上,生长着一种春天开白花、秋天结红果的植物——泰山花楸。泰山花楸对温度、湿度等生存环境十分挑剔,其种子自然落地后也无法自行发芽成苗。这一山东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目前全球仅剩1株野生植株。

微信图片_20221108163236

  为了扩大泰山花楸种群数量,逐步解除其濒危状态,创新工作室成员通过野外采集种子,在实验室内培育,攻破了常温不育种和幼苗成活极低的难题。“泰山花楸的育种很难,每年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我们都要到后石坞山崖上采集种子,回来后洗种、净种、筛选,在实验室进行育种。”参与泰山花楸培育的创新工作室成员、高级工程师郭慧玲告诉记者,泰山花楸的培育非常艰难,育种成活率极低,培育出小苗后要先移栽到培养杯,长到10厘米高的时候再移栽到苗圃地,两年多的时间长到20厘米高的时候才能移栽到野外。

  “很庆幸的是在我们的努力下,泰山花楸能够在野外存活了。泰山花楸培育项目已经结束了,但我们一直在持续做这个工作。”郭慧玲说,创新工作室重点实施了泰山花楸、泰山盐肤木等9种泰山特有树种的原地保护和人工培育工作,初步缓解了泰山花楸全球只有1株的危局。  

  今年6月份,泰山爱鸟协会会员李新丽、李文庆、张彬在泰山夏季繁殖鸟类调查中,在泰山西湖发现泰山鸟类新记录种——远东苇莺。创新工作室副主任贾春燕告诉记者,这是泰山区域记录到的第368种鸟类。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是保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内容。贾春燕介绍,近年来,创新工作室搭建了野生鸟类保护平台,为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采用“政府 志愿者”模式开展泰山繁殖鸟类观测,摸清了繁殖鸟类多样性变化趋势,为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支撑。随着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泰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鸟类调查观测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也逐年提升。

  编辑出版《泰山鸟类图志》《泰山昆虫图志》等7部专著,调查统计泰山昆虫种类超过2000种,新纪录种达900余种;扎实推进智慧泰山、天眼护山,形成“天罗、地网、水盾、人哨”的互补式立体防控体系;利用生物天敌、生物农药无公害防治森林病虫害,营造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生长环境。近年来,创新工作室通过不断开展项目研究和广泛宣传,引导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泰山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了新台阶。  

  一支善于钻研、勇于革新、敢打硬仗、战之必胜的技术创新团队  

  山路崎岖,笨重的机器难以运进山林开展疫木运输和粉碎是创新工作室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创新工作室改进了大型粉碎机,通过旋切机解决了木材粉碎机小型化的问题。

  “我们改进过的机器,可以拆开来运输,到了需要粉碎疫木的地点后再组装起来,单个配件重量不超过160公斤,虽然还是不轻,但对我们来说方便了很多。在方便运输的地方,我们引进了智能粉碎机,能够粉碎直径50厘米的死树干枝。”创新工作室副主任张兴忠说,他们还广泛开展“小建议、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革新”活动,研究改进了防疫布、钻树桩机器,对无人机野外识别松材线虫病、阿维菌素纳米农药等十余项技术应用进行改造和升级,解决了偏远山区死树粉碎难、焚烧难、识别难、水土保持难、农药防治效果低的多种问题,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等6项,打造了一支善于钻研、勇于革新、敢打硬仗、战之必胜的技术创新团队。  

  “70后”6人、“60后”6人、“80后”7人、“90后”1人,平均年龄45周岁,从成立到现在十年时间里,创新工作室的成员经过多次调动,目前有包括申卫星在内的成员20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4人。创新工作室还建立了泰山森林病虫害防治院士工作站,培养博士1名、硕士7名,取得14项科技成果、6项专利,发表论文52篇,出版专著7部。

微信图片_20221108163241

  对一个科研团队来说,最重要的是后继有人,有年轻血液的加入。申卫星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年轻人已经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其中2020年加入团队的栾巧巧是创新工作室年龄最小的成员,今年27岁,毕业于西北农林大学。刚到泰山森防站工作时的栾巧巧不熟悉山路,因经验不足经常摔倒。“我记得第一次进山是去傲徕峰,走的河道,路不好走,经常是没走几步就一屁股坐地上了,在前辈的帮助指导下我慢慢有了经验,现在钻山林也成了一把老手。现在我正跟着前辈做泰山生物多样性调查。”栾巧巧笑着说。  

  今年34岁的尹燕飞也是团队的“新成员”,从小生长在泰山脚下的他,对泰山充满了热爱。“因为住得离泰山近,小时候经常上山玩。本以为登山很简单,但2020年来到森防站成为创新工作室团队的一员后,才感受到了什么是跋山涉水。”尹燕飞告诉记者,一年里有两百多天在泰山里工作,他慢慢熟悉了泰山里的一草一木。前段时间,尹燕飞同一位外地来的蕨类专家一起到泰山做调研,每天一大早带着水和食物,扎进山林里一待就是一整天,连续20多天才做完调研,目前正在做汇总。“这个工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泰山是我的家,保护好泰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尹燕飞说。  

  酷暑中、寒冬里,背着装备穿着长衣长袖行走在山林中,察看树木生长情况、采集昆虫样本、给古树微创注药,他们像是勤劳的蜜蜂,又似永不疲倦的森林医生“啄木鸟”。申卫星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一年四季,穿行在泰山18万亩山林中,守护着泰山森林健康,守护着泰山生物多样性。偶尔停下脚步休憩,看到满目苍翠,听到悦耳虫鸣,他们疲惫的脸上都会瞬间露出开心的笑容。“山川河流、万千草木、珍禽异兽,都展现着生物多样性之美。创新工作室是为了保护泰山而生,作为泰山森林资源的保护者,我们更要将老一代林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泰山的无限热爱发扬光大,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续做好科研创新,为泰山资源保护不懈奋斗!”申卫星说。

责任编辑:张斌
新闻关键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