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两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米乐平台

2020-04-11 07:58:00 来源:大众日报

  鲁网4月11日讯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当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解决好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要发挥好科技人才的作用。济宁市兖州区“点单式”培训,满足农民需要,找准发展方向;淄博市临淄区农民第一次遭遇小麦生长期提前问题,在农艺师的指导下做好田间管理。

  兖州农民培训缺针对性?“点单式”来了

  □记 者 吕光社 王德琬

  通讯员 张美荣 乔存金 报道

  4月9日上午,在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型堂村的地头,一派红火的农耕景象:7名工人正忙碌着清除地里的杂草,绿油油的红花苗长势喜人,5月底便可以采收;去年12月份种下的白术,目前的出苗率为100%。

  型堂村党支部书记刘启栋介绍说,型堂村有1800余亩地,土质肥沃,多年来以种植“一麦一棒”和苗木为主。“近几年,随着人工、农资等成本上涨,大家伙都盼着能改变现有种植模式获得更多的收益。”刘启栋说。

  去年5月,兖州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人员去滨州学习杭白菊种植技术,并让各乡镇选择有这方面需求的村干部或村民参与学习。接到通知的刘启栋非常兴奋,他之前参加过不少农民培训,但针对性差。“比如小麦玉米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种植大户从业多年了,很多培训内容都知道。”刘启栋说,对于杭白菊等中草药的种植技术,他早就想学习了,却苦于没有渠道。

  这一次,刘启栋跟随考察队伍来到滨州市惠民县的杭白菊种植基地,他边走边看,边学边记,与随行的村“两委”成员和村里的种植大户算着收益,当即决定种植杭白菊,并与山东谊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下了85亩杭白菊订单种植合同。

  型堂村由学习带来的致富之路还远没有结束,尝到甜头的刘启栋外出学习更积极了。“通过参加区里组织的3次外出学习,每一次学习都带来一次机遇和转变。”刘启栋说,如今村里引进的三种中草药能给型堂村每年带来近50万元的增收。

  变笼统学为针对学,变集中培训为分批分类,变单纯授课为实地实践,兖州区农民培训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点单式”培训模式始于去年年初。

  “过去的培训倾向于‘面面俱到’,把培训班搞得‘大而全’,几百人集中起来学七八天,虽然讲授内容广泛,但培训课程又多又杂;从培训对象来看,一般都是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参加,结果容易造成培训重复,而想参加培训的人得不到机会,不必要参加的人却占用了培训资源。”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冲说。

  为此,兖州区根据农业部门掌握的人才情况和乡镇推荐,选定培训班成员,不看人数只求精准。2019年共举办8次外出培训班,学习先进地区农业发展经验,培训人次436人。另外,还请教培训乡土专家36名,以种养大户为主,培养成上台能讲课,田间能指导,技术能复制;定向培训325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带动全区农民共同致富。

  临淄小麦提前返青咋办?农艺师来了

  □记 者 刘磊

  通讯员 张伟 孙文 报道

  4月8日一大早,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李家东村的麦田里,农艺师许苗苗跟农户李乐强沟通后,便一头扎进麦田,俯下身查看苗情。

  今年54岁的李乐强虽说是一个在地里刨食吃、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但也是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

  2013年,李乐强流转了村里部分土地,成立绿满坡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流转的土地超过1000亩,李乐强也积累了大田管理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可这几天,李乐强却犯了愁。原来,去年秋冬季的气温较往年偏高,小麦生长期普遍提前,部分小麦甚至出现“绿体越冬”现象,这是李乐强之前从未遇到的。

  “今年小麦的返青期提前了半个月左右,虽说眼下苗情不错,但生长期提前的情况下,怎样做好管护,心里还真没底。”李乐强说。

  就在李乐强犯难的时候,临淄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开展的“防疫情、保春耕”田间指导给他吃下了“定心丸”。农技人员和李乐强一起查看小麦长势后,给出了“镇压划锄、水肥调控、科学防虫、预防冻害”的十六字建议。

  经过农技人员的指导,李乐强了解到,自家的小麦正处在返青期和起身期之间,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是关键。

  临淄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克禄介绍说,临淄区是农业大区,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28万亩左右。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临淄区就根据当前小麦苗情有针对性地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动员农民不误农时、春管春耕。同时安排农技员开展实地指导,及时解决农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疫情期间春季生产的有序进行。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
新闻关键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