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季 -米乐平台

2024-05-31 17:25:51 来源:临沂在线

  转眼间,“芒种”时节就要到来了。周末回老家,车窗外金黄的麦田在眼前倏忽而过,“远处蔚蓝色的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随着歌曲《风吹麦浪》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一股淡淡的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尽收眼底,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和熟悉,一种别有的情愫也在我的心中荡漾开来。 

  “芒种”节气的到来,就预示和标志着农家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了,虽然辛苦,但是人们收获着美好,播种着希望!

  一 

  芒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农业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字面意思就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简单地说,“芒种芒种,连收再种”。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广大农村,可谓“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

  其实,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早就说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关于麦子和麦收的记忆,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清贫而平静的生活。7岁那年上小学的时候,我常常在夏天就是赤脚到学校,衣服也是没几件新的,有时母亲将姐姐稍大的褂子稍微改下披在我的身上也将就穿了。吃饭和大多数小伙伴一样,常年吃地瓜干子煎饼,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顿白面水饺。记得每年生产队分给家里的麦子就用布袋盛着,父亲用手拎起来,显得特沉重似的,回家交给母亲时,总是说今年每口人又平均多分了几斤,还总是嚷嚷着“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几句话,让我们期盼着一年更比一年强!

  随后,父母小心翼翼地把麦子存放在一个瓷缸里,两人叽咕着商量半天,打着谱气。等到吃的时候,提前走着“用水捞干净、再晒干”的流程,用簸箕簸掉少许的沙土,然后磨了煞白的面粉,等到合适的时候才能吃上馒头、面条或水饺。那时候,每逢过节或家中有“公事”,白面馒头成为走亲戚的主打礼品,常常在亲戚之间进行“走动”,不经意间竟然又“串”回主家来。为了孝敬先人,至今不少地方还仍保留着上“新麦坟”的传统。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因为感冒发烧打针,母亲就给我做了顿白面疙瘩汤,还打上了一个鸡蛋。因为这,我想吃点白面做的东西时,每年都“装病”几回,而每回母亲都用手摸摸我的额头,一边说着“还真的有点烫呢”的话,一边笑嘻嘻地给我做碗我爱吃的面疙瘩汤或面条,就这样,我的“狡黠”每次都能换来如此美食。以后才清楚,其实那都是母亲的成全。父母还经常用一句谚语对说我“别看黄毛几根根儿,长大了准吃好东西儿”。等我真正长大了的时候才知道,那是父母那辈人对下一代的期冀,吃饱穿好成为那个物质匮乏时期最朴素的梦想和愿望。

  日子虽然艰难,但充满了欢乐。记得捡拾麦穗和打麦场聚餐最有趣。“我是公社小社员,拾起麦穗好喜欢…”,天自然是热得要命,但同学们一边排队唱歌,一边各自展示着躲避酷暑的绝招:有戴草帽的,有头上顶着湿布的,有中途偷个“麦黄杏”乱啃的,如此等等,大家挎着提篮或条编筐,一边嘻嘻哈哈,一边从地头认真地捡拾起遗落的麦穗,不知不觉就是一筐子,然后又高喊着“颗粒归公”的口号,交到生产队的麦场里。

  等到全队打麦聚餐的那一天最热闹,人们满脸洋溢着喜悦之情。大家工序分工明晰,男人们披着毛巾擦汗,双手抓紧一大把麦子的尾部,让麦穗尽情地在飞速运转的脱粒机上“流淌”,身后的女劳力排起队伍依次向脱粒手传递着麦个子,扬麦子的庄稼“老把式”则兴奋地把麦子抛起来,麦糠和麦子自然分开,麦秸垛也是有专人负责的。到晚霞红满天的时候,麦场里打下的麦子堆成了小山,麦秸垛也像一个个大蘑菇一样长出来,立在麦场边上。孩子们就在麦垛之间撒起欢疯跑着玩起捉迷藏。等逐渐长大了时候,又听到不少男女青年“钻麦秸垛”而带来的美好爱情故事。还记得那时因为缺柴烧,人们在烙煎饼时,麦秸就成了难得的柴禾,村里袅袅的炊烟便成为心头永远的乡愁!

  最激动人心的聚餐时刻终于来到了。生产队从供销社定制的馒头管饱,还给每人配上一碗烩菜,一般的都能吃10多个馒头,我和小伙伴也能吃上4、5个,撑得真是个“肚儿圆圆”。大家伙分了麦更是不亦乐乎,随后,李大个子或张老头进行比赛,一顿吃16个馒头的事被传得神乎其神,直到第二年产生新的“冠军”,才又传出新的故事或段子。

  二

  芒种时节,还有句谚语叫“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大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之后,父亲侍弄起庄稼来,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麦收期间,他把“杈耙扫帚扬场锨”等农具,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把打麦晒场等农活干得样样精通,又紧跟形势发展,率先置办起地排车、耕牛等农家“硬件”,总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俗话说“麦熟一晌”。父亲常说不能误了农时,用“抢收抢种”来形容,十分恰切。在丰收的田野里,总留下父母辛勤耕耘的身影。

1717139608972432.png

  那时候我趁着放麦假的时间,总是想着多为父母分担一些辛苦,可是父母却心疼我们,宁愿自己多干点。清楚地记得,一大早天微明,父母就到地里挥镰割麦,等到我抹着惺忪的睡眼赶到地头时,地里的小麦都快被割完了,我便连忙帮着捆麦个,随后帮着推车或拉地排车,赶紧把麦子运到打麦场,汗水滴进眼里,手臂被麦芒戳得又疼又痒。为了尽快收完小麦,人们常常就在地头吃饭。有时候,饱含雨水的一团云翻过山头袭来,麦地和麦场里自然又是一番争抢防雨的景象,大家自然就感叹一番庄稼人的辛苦!

  分地的第一年,家里竟然收获了20多袋足足1000多斤小麦,父母自然是笑得合不拢嘴,就商量着定制了几口大水泥缸来盛麦子。家里的境况从此就有了明显变化,过去不敢想的小麦煎饼和白面馒头成为家常便饭。至今,那几口大缸还保存在家里。

  那时候,忙完小麦收获,农人们最盼着来场透地雨。说也奇怪,人们往往都能随了心愿,其实这都是中国节气老祖宗多少年琢磨总结出来的智慧。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我们描绘了最为和美的一幅芒种图,场景静美,意境深远。穿越千年,依然值得我们好好体味:“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

  雨后的农人们便忙着种麦茬玉米和花生。大热天里,父亲光着脊梁顶着热太阳辛苦劳作的模样依然清晰如昨。有的邻居因为劳动力少,父亲还主动前去帮忙。父亲那古铜色的脸和油亮亮的背,都被晒得脱皮,虽然个子不高,我却觉得他特别高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麦子的丰收,须来自年前的耕种,历经由秋到冬再到春的返青生长,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人们就常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而那年秋天,我在耕种小麦过程中领悟的人生道理至今难以忘怀。上初一的时候,我在当时整个公社算年龄最小学习最好的,可是就在下半学期突然逃学回家放起牛来。不善言辞的父亲没有也不会长篇大论地对我进行思想教育,他只是领着我去自留地里翻地。用铁锨挖,用镢头刨,说是要种一片小麦先得整地施粪,我手上起了泡,他却不让我偷懒,晚上回家后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他好像也是没看见似的也不多说话,母亲心疼得只能偷偷地在我吃的面条里弄个鸡蛋。第三天上,我偷偷跑回学校和老师保证以后不逃学了也一定好好用功。以后,我考学上班,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现在看来,父亲的“体验式”教育方法真是又实在又管用!

  人生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并不是平坦的,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必须予以艰难抉择和拼搏奋斗,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前些日子,在重读路遥先生的《人生》一书时,面对男主角“高加林”光着脊梁对着黄土地高扬镢头的描写镜头,不禁体会鲜明而又深刻。

  联系到现在每年一度的高考也把时间放在了“芒种”前后,我觉得这也是寄托着让莘莘学子尽情收获的美好寓意。

  三

  如今,麦收时节的情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个别小地块,“一条龙”的机械化早就代替了手工劳动,只需几天功夫,收获的小麦就入仓了。而且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到不同的城里务工,集约化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成为新时期农人的选择,这几年更产生了许多机械化装备的种粮大户,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717139662699837.png

  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平整宽阔的大路,从村子西边穿过,联通着高速和高铁,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畅通,村民们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告别传统模式,走向以销定产的“合作社 农庄”的新路子,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养则养,有奔头有甜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环绕村子的清清汶河水早就被筑坝拦起,不仅成为临沂市民的饮用水,这里的一方山水还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人们在努力建设着实力活力宜居乡村,实施着一个个梦想,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越走越宽广……

1717139676812599.png

  历史文化的精神标识屹立于故乡的土地上,闪耀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我一直在心底认为,农耕文明永远是我们所有人的根。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人们一辈辈吃苦、思变和奋斗的故事,始终是社会深刻变化的主题!深处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回首感悟古人对大自然山川河流的敬畏,我的心中平添了些许诗意和远方,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意!

  如今,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当下的大趋势。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带着责任、情怀和担当。“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让我们不断地实践着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勇毅前行,行稳致远……

1717139690451365.png

  “芒种芒种,连收再种”。又是一年麦收季,风吹麦浪,布谷声声,人们永远收获着美好,播种着希望!

  (作者:琅琊水木    摄影:杜昱葆 )

责任编辑:张小南
新闻关键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