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小船”驶入世界科学之海!山东籍院士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米乐平台
今天,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也是该奖项自2000年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五个奖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截至2020年度,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山东蒙阴人、山东大学光学1980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科技工作者,薛其坤院士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在量子力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沂蒙山下的孩子
笑脸盈盈、热情谦逊、质朴的山东口音……这是薛其坤给人的第一印象。1962年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他靠着努力与坚持学习知识走出大山,考上了山东大学。1984年毕业后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最终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在接受记媒体采访时,他曾自喻为“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并多次提到了山东人的特质与性格对他科研路的帮助。
“我从小就造就了咱们沂蒙山区人民那种比较“皮实”、比较坚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使我一路走来没有被打(趴)下,很顺利地越过了一个个的小坎,走到了今天。”薛其坤表示。
2016年,薛其坤在接受山东台《五洲四海山东人》节目采访时就曾表示,“本科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在这个学校的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氛围下,(我)对人生养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也是山东人一种比较朴实乐观的特质。”
“我可以说是个孝子,这是咱们山东人比较讲究的一点。只要有机会,我还是尽量回蒙阴看看我父母,他们还生活在蒙阴。”薛其坤告诉记者,“我希望把沂蒙精神在南方科技大学对师生进行一些教育,还促成南方科技大学和临沂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孜孜不倦的“7-11”院士
早7点到实验室、晚11点离开的奋斗精神让薛其坤得名“7-11教授”,而这也正是他从“山里娃”成长为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的法宝之一。他“7-11”的作息规律延续至今,只要泡在实验室,他不敢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在薛其坤眼里,这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里每台昂贵的仪器都是来自国家的支持,也是老百姓的支持。他要对得起这份支持。
当问及选择物理学专业的原因时,他回忆说,当初进入山东大学是出于对激光的好奇,而选择了进入物理领域,之后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深耕。科学研究之路非常艰苦,但是“争强好胜”的薛其坤在得出实验结果的喜悦中不断进步,从那时起他决定以实验室为家,投身于科学研究。
在总结自己的科研道路时,他认为打基础的过程都是很艰苦的,很少能有人对它真的有兴趣,但是人人都需要有理想,他的科研道路也是在小的成功中进步,在追求规律中实现理想。
幸福的量子追梦人
薛其坤,这是一个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科学界,都叫得响亮的名字。2014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6年,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年,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2020年,荣获菲列兹·伦敦奖,成为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
2023年,荣获巴克利奖。巴克利奖,被公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旨在表彰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据悉,这是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据介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难度极大,是无数研究者奋力追寻而不得的科学目标。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一起从拓扑绝缘体研究方向尝试攀登这座科学高峰。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后,薛其坤和团队终于成功地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为“世界首次”。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的最终测量样品和数据
该成果于2013年3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审稿人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这一中国科学家在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重要物理现象,被视为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最为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为后续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引领了新的方向。
如今,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之后,薛其坤还在继续享受着为科学奋斗带来的快乐。他带领团队瞄准了下一个难题,即在更高的温度下甚至室温下尝试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他充满期待地说:“如果我们把谜底揭开了,就有可能设计出高温超导材料,在室温下甚至更高温度下实现超导,从而实现超级电导现象,这将是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
花甲之年,这位从沂蒙山区走出的科学家仍然享受着逐梦科学而带来的快乐。